在每年的开学季,学校和家长们总爱用各种“开学礼”来营造浓厚的入学氛围,从传统的敲钟仪式、升旗仪式,到现代的开学典礼、欢迎晚宴,无不体现出对新生入学仪式的重视,在追求“仪式感”的同时,我们是否也该反思其背后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?本文将探讨为何“开学礼没必要卷仪式感”,并提出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开学引导方式。
“仪式感”一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和育儿文章中,它被视为一种能够增强情感体验、提升归属感和激发动力的方式,在开学这样的重要时刻,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,确实能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的热情与期待,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,当“仪式感”被过度强调甚至“卷入”时,其原本的正面意义便可能被扭曲。
1. 过度形式化:一些学校为了追求“高大上”的视觉效果,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却忽视了教育本身的意义,过于繁复的流程、华而不实的装饰,不仅浪费资源,还可能让学生感到疲惫和无所适从。
2. 忽视个体差异:每个学生和家庭的需求和期望不同,一刀切的“开学礼”往往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,对于一些学生而言,过于隆重的仪式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压力,甚至产生逆反心理。
真正的开学礼应当是简洁而富有深意的,它应当是学校文化、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需求三者之间的桥梁,其核心价值在于:
1. 传递学校文化与价值观:通过简短而精炼的介绍,让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历史、传统和价值观,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。
2.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:通过集体活动或互动环节,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大家庭的一员,增强其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。
3.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:通过正面的激励和引导,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意识。
鉴于“仪式感”的潜在弊端,我们可以探索更加实用且有效的开学引导方式:
1. 开展简短而有效的入学教育:利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,通过讲座、视频、互动等形式,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、规章制度、学习资源等,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。
2. 组织班级团建活动:通过班级团建活动或小组讨论等形式,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增强班级凝聚力,这种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,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递正能量。
3. 设立“学长/姐”制度:邀请高年级学生或优秀学长/姐作为“导师”,为新生提供学习、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,这种“一对一”或“一对多”的辅导方式更能贴近学生实际需求,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4. 开展职业规划与目标设定工作坊:在入学初期就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目标,通过工作坊、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性和要求,激发其学习动力和职业规划意识。
“开学礼”作为学生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节点,其意义不容忽视。“卷入”不必要的“仪式感”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,还可能适得其反,我们应当回归教育的本质,以简洁、实用、有效为原则设计开学引导活动,通过简短而富有深意的入学教育、班级团建活动、学长/姐制度以及职业规划工作坊等方式,真正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意识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实现“开学礼”的初衷——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有话要说...